由华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主办、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承办的“理论粤军·青年学者学术沙龙”于12月20日举行,沙龙主题为“中国共产党与国家治理:历史与现实”。广州地区近30位从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共党史研究的青年学者与会,分别来自华南师范大学、中山大学、广东工业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华南农业大学、广东财经大学、星海音乐学院、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广东省委党校、广东省委党史研究室、广州市委党校等十多所高校、党校和研究机构。沙龙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主任周建伟、副主任胡国胜主持。
沙龙特邀广东工业大学政法学院院长谢迪斌教授作专题报告。他从大历史的视野,围绕批判性治理和建构性治理两个维度,比较了毛泽东和邓小平两代伟人治国理政的思路,揭示了两代伟人国家治理理念和实践的异同点,阐释了中共从批判性治理向建构性治理演变的内在逻辑。谢迪斌认为,毛泽东晚年国家治理的主要特征是批判和解构,毛泽东国家治理的理想虽然高远,但由于缺乏科学合理的技术手段,治理实践的失败是必然的,但毛泽东也带来了推动中国迈向建构性治理的转变契机;邓小平纠正了毛泽东晚年的错误,推动中国彻底迈向建构性治理,取得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毛泽东、邓小平两代伟人国家治理的理念和实践有重大区别,不过,对社会公正的不懈追求,是两代伟人国家治理的主线和一以贯之的目标。
华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关锋教授就习近平总书记国家治理现代化思想对历史唯物主义国家理论的发展作了专题发言。关锋认为,习近平国家治理现代化思想在国家消亡和社会主义国家的长期存在问题、国家与社会的关系问题、社会主义民族国家问题三个方面做出了新的判断,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的发展。中山大学社会科学院教育学院院长助理沈成飞副教授就新中国成立初期广东民众对中共的政治认同作了专题发言,扼要分析了建国初期中共社会治理的做法,讲述了下一步的研究思路。广东工业大学政法学院葛玲副教授中共党史研究中微观研究方法作了专题发言,以安徽省临泉县为例,从微观史学的角度,揭示了中共自身历史的复杂性和中共开展社会治理的复杂性。广东省委党校广东党建研究所副所长刘朋副教授就我国岛屿争端中的治理问题作了专题发言,分析了我国岛屿争端对策的历史演变和经验启示,并就如何加强对争端岛屿的管控提出了对策。
华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周建伟副教授就治理概念如何进入中共的话语体系进行了分析。周建伟认为,在党的历史上治理概念原本出现特定困难和问题时的专用术语,带有一定的“消极”色彩,这一概念经由学者对英文governance的中文对译而进入党的话语体系,内涵和色彩有了根本性的变化。治理概念之所以能够进入中共话语体系,四个因素起了主要作用:中共话语体系是有底线的开放体系;对治理理论的技术化处理,使其在价值立场上脱敏;中共领导人的思想解放和与时俱进;能够接近最高领导层的专家学者对治理理论的有效诠释。
与会学者围绕沙龙主题和专题报告进行了热烈讨论。中山大学社会科学教育学院院长助理龙柏林副教授、广东省委党校哲学部副主任陈培永副教授、华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胡国胜副教授、华南理工大学思想政治学院满永副教授、广东工业大学政法学院房亚明副教授、广东技术师范学院社科部李尚旗副教授、广东财经大学社科部仇小敏副教授、华南农业大学社科部朱斌博士对专题报告和主题发言进行了回应,结合自己的研究提出了看法。广东技术师范学院社会部副主任余翔副教授、华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许冲副教授就自己正在进行的研究课题作了发言。
与会学者表示,沙龙实现了广州地区从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共党史研究的青年学者间的集体交流、直接交流,这在广州地区高校和科研机构还是第一次,这种类型的学术活动十分必要和及时,希望能够坚持下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是马克思主义学院新近成立的研究机构,“理论粤军·青年学者学术沙龙”是中心成立以来承办的第一个大型学术活动。沙龙秉持学术交流、学术交友的理念,力争打造成为广州地区从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中共党史党建研究的青年学者间常态化的高端学术交流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