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6日下午,华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学习党的十九大精神教师座谈会在文科楼三层会议室举办,院长陈金龙教授主持座谈会,全院教工参加,多名教师做主题发言。
参与座谈会的教师们围绕党的十九大报告的特点和逻辑思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中国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战略部署的理论创新、中国发展历史方位的新判断、对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新表述等主题,从不同角度深入谈到自己学习党的十九大精神的体会,并展开热烈讨论。
周建伟教授
周建伟教授认为,党的十九大报告有四个突出的特点:一是“大”,就是格局大。党的十九大报告立足于中国发展的大时代,着眼于中国发展的大布局,厘清了中国发展的大趋势,对中国未来三十年的发展做出了大规划。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格局很系统、很宏大,理论的命名也体现了大的格局,直接点出理论的主题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思想脉络上对接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
二是“高”,就是站位高。党的十九大报告站在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三大规律的高度,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做出了规划,确定了目标。报告站在历史发展的高度,对中国历史进行了科学概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经验进行了系统总结。
三是“新”,就是理论成果新。党的十九大报告充满理论创新的气息,提出了新思想、新论断、新目标、新方略。最为重要的是提出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三次历史飞跃的成果。
四是“明”,就是明确、明晰、明白。党的十九大报告理论交代明晰、发展目标确定明确,语言明白晓畅。阅读和学习党的十九大报告,有一种酣畅淋漓的快感,也有催人奋进的动感,更有时不我待的紧迫感。
关锋教授
副院长关锋教授就“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完成式”做主题发言。他认为,当下提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有特定所指的,即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提出的一系列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党的十九大报告用“形成了”,这也就意味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有自己的“完成式”。用“完成式”是因为其中很多重要内容不仅明确提出,形成相对完备的体系和完整逻辑,而且产生了广泛深远影响和卓有成效的实践价值。“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完成式”中,具有重大创新性的主要内容有以下方面:
一是“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思想,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二是“五大发展理念”思想;三是“两个一百年”伟大复兴中国梦思想;四是“四个自信”思想和“四个伟大”思想;五是总体国家安全观;六是经济发展新常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创新型国家思想;七是国家治理现代化思想即国家治理能力、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思想;八是“一带一路”与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
这些都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提出的,有明确内涵、完整框架或体系和内在严谨逻辑的表述、立论,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外交、党建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方方面面,党的十九大报告用“8个明确”、“14条基本方略”来彰显这一点。党的十九大报告特别强调:“全党要深刻领会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神实质和丰富内涵,在各项工作中全面准确贯彻落实。"
魏则胜教授
副院长魏则胜教授认为,党的十九大的胜利召开,在党的历史上,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具有里程碑意义,既是对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和建设而取得的伟大成就的历史经验总结,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果的理论升华。同时,也是以创新意识和立于时代前沿的领航意识,从而开辟伟大新时代的新起点。事实证明,今天中国社会的发展成就及其对人类文明的巨大贡献,是靠党领导人民实事求是、埋头苦干取得的;党领导我们脚踏实地、不畏艰险,勇往直前。将个人努力,转变为国家实力。对于广大青年学子而言,有幸生活和成长在一个伟大国家的伟大时代,不做旁观者,而做一个优秀的社会历史发展的推动者。空谈误国,实干兴邦,业精于勤荒于嬉,要立志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今天我们培养的学生的样子,就是未来中国的样子。对于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而言,有幸见证祖国走向繁荣富强,对于其中的艰难和不易,有着深刻体会,深感责任重大。聆听党的十九大报告,充分感受到报告的理论气魄和宏大视野,深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探索已基本完成,对我们未来的道路发展更加明确。当代青年不能做时代的旁观者,要做伟大时代的建设者、参与者和推动者。少年强则国强,青年兴则国兴,也许每个人都是涓涓细流,但终将汇成中国发展的汪洋大海。在党的领导下,团结奋进,坚定信仰,追求远大理想,这就是广大教师应有的精神皈依。我们各位教育工作者要共同担当使命,时刻牢记自己对国家、对人民的责任感、使命感,为坚持真理、为党和国家的事业而奋斗,共同迎来伟大中国梦实现的那一天。
刘卓红教授
刘卓红教授的发言主题是“对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新表述,是对新时代中国实践的正确判断”。她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一个最重要的根本的变化就是,我国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主要矛盾的变化关系到全局的历史性变化,决定了我们党和国家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在继续推进发展的基础上,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大力提高质量和效益,更好的满足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的全面进步。
我对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问题有几点体会: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告诉我们,事物的发展取决于对矛盾的解决。在实际工作中,解决主要矛盾就是我们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主要环节和工作重点。二是通过回顾建国以来不同阶段,我们党和国家在主要矛盾问题上做出的科学判断,可以得出,主要矛盾的确立决定了我们党和国家有不同时期工作的基本任务和奋斗目标。三是在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发生变化的深层原因是,我们经过近40年的改革开放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完成了富起来的任务,下一步面临的是如何强起来的任务。四是党的十九大对主要矛盾表述的变化是对发展实践进行充分反思的结果,是对改革开放实践的科学总结,是对新时代伟大实践的正确判断,是我党明确制定新时代主要任务的科学指南。
广西民族师范学院院长冯永君
广西民族师范学院院长冯永君认为,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昂扬了斗志,振奋了精神,开启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做出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的新判断,明确了党和国家“四个伟大”的新使命,提出了新时代“两步走”的新目标,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写进党章并与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一起确立为我党的指导思想,开辟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新境界。我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师,要牢固树立“四种意识”,以教书育人为根本,以立德树人为使命,不忘初心,砥砺前行,把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作为当前和今后的首要政治任务,努力推进党的十九大精神的“三进”工作,努力为国家与社会培养合格的人才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胡国胜教授
副院长胡国胜教授的发言主题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中国梦”,他认为,党的十九大提出了六个“新”,即新方位、新判断、新使命、新思想、新方略、新部署。新方位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新判断就是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为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的之间矛盾,新使命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新思想就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新方略就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14个方面的基本方略,新部署就是对第二个一百年分两步走战略的发展征途。这些新方位新判断新使命新思想新方略新部署就是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对此,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党的十九大又具体提出了一系列的奋斗目标,如建设制造强国、科技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网络强国、交通强国、海洋强国、贸易强国、文化强国、体育强国、教育强国、人才强国及建设学习大国、世界一流军队、世界一流企业、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等;规划了一系列奋斗方向,如数字中国、法治中国、美丽中国、健康中国等;展现了一系列奋斗决心,如贡献中国智慧、传播中国价值、彰显中国力量、发扬中国精神、提供中国方案、讲好中国故事及建设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等;构筑了一系列奋斗憧憬,如人与自然的生命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华民族共同体等。这一系列奋斗目标、奋斗方向、奋斗决心、奋斗憧憬就是为了解决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现实,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勾勒出了未来中国的美好发展前景。
冯夏根教授
冯夏根教授的发言主题是“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战略部署的理论创新”。他认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的分两步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部署描绘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在四个方面体现了创新:
一是新征程的时间节点安排有深意。新征程把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时间节点放在了2035年,比邓小平“三步走”战略规划提前了15年。这既是对邓小平“三步走”战略的继承,又是对“三步走”战略的超越,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勇于推进伟大事业的坚强信念。
二是新征程凸显了“美丽中国”的生态文明目标。新征程明确了“美丽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目标,凸显了中华民族更大的责任和担当,意味着中国将为全球生态安全做出贡献。
三是新征程展现了中国“强起来”的民族自信。从现代化国家到现代化强国,一字之差,体现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民族复兴理想和强大自信。
四是新征程丰富、拓展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具体内涵。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了各阶段的具体内涵,体现了战略目标内涵的丰富拓展,从多个层面彰显了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奋斗目标的新内涵。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理论上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飞跃,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动员令和宣言书。
张青兰教授
张青兰教授以“党的十九大是一次特别的与以往不同的大会”为题发言。她认为,此次党的十九大与以前的党代会不一样的地方体现在:一是全民关注。大家对党的十九大的关注度很高,几乎是全民关注,不仅是专家学者、研究生、大学生在关注,普通的老百姓也都在热切关注大会,党的十九大期间,大家的微信朋友圈、微博几乎都被大会刷屏了。二是党的十九大会议气氛特别和谐轻松愉快。我们看到,参会代表们都面带微笑、神情愉快,老百姓们也非常高兴。三是党的十九大报告的内容特别全面,全文三万两千多字,分十三个部分,涵盖了方方面面的内容,包括了几乎所有的领域,这使得报告的指导性是全方位的。四是我们学习了党的十九大报告后,整个民族的自信心在增强。报告特别振奋人心,让老百姓自信心大增,对未来都充满了信心,对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充满了信心。
杨婷副教授
杨婷副教授就党的十九大报告的逻辑思路发言。她认为,党的十九大报告内容全面,意义重大,既传承过去,又继往开来。党的十九大报告使我们更加坚定不移地把我们党全部理论和实践聚焦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主题上来。总体而言,党的十九大报告的逻辑思路遵循了实践—认识—实践的规律,更严谨,更科学。报告立足于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工作和奋斗的实践。五年来,在实践中,我们积累了很多丰富、有效的经验,形成了高屋建瓴、具有深远影响的六个重大论断。实践出真知,在积极的实践基础上,我们的认识又达到了新的高度,形成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思想具有科学性、前瞻性,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深刻认知,是对人类社会发展演变规律的提炼,既着眼于当下,又放眼未来,必将使我们的行动更明确、更有效。认识还要回到实践,在实践中接受考验,以实现新的飞跃。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我们党的指导思想,还要在我们的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接受检验,既不断丰富,又不断接受检验。
吴靖教授
吴靖教授就党的十九大报告中“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相关论点的经济学解读发言。她认为,党的十九大报告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给予了准确阐释,明确使用“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作为今后一段时间内经济工作的中心任务,这一命题反映了我国社会发展的巨大进步,也反映了发展的阶段性要求,即新时代将更注重抓全面发展,未来一段时期的经济发展将追求更均衡、更包容、更普惠的成长。
报告确定“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报告中出现的“房地产政策、供给侧改革、美丽中国”等概念,均是对现有政策的进一步解读,一定程度上彰显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政策的定力。未来5至10年,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都有可能一一实现。全球市场对党的十九大后的中国经济格局充满期待。我们未来经济发展的优势将不是速度,而是规模,政策重质轻量将成为主题。加之近来一系列“再平衡新政”的推出,房产政策急冻、制造业去产能、金融去杠杆,全国金融工作会议提出的“地方政府债务终身制”“国有企业去杠杆”,都是从供给侧角度抑制低效投资,推动增长再平衡的举措。党的十九大后中国经济新的格局已然孕育中,只是阵痛尚未到来。
院长陈金龙教授
院长陈金龙做总结发言,并以“中国发展历史方位的新判断”为主题谈到自己的学习心得。他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做出的一个重大判断。时代是用来表达时空范围的概念,是时期的集合,相对于时期而言,延续的时间更长、涵盖的空间更大。时代既可用来指称世界历史发展的阶段,也可用来表达民族国家历史发展的进程。
陈金龙还分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依据。他提出,经过改革开放以来近40年的发展,我国的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综合国力显著提升,国际地位空前提升,各方面的面貌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要依据。同时,中国的崛起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使世界社会主义运动走出了低谷,摆脱了困境,彰显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生机和活力,彰显了社会主义的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依据之一。再者,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提供了中国方案,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要支撑。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不是一个形象的表达,而有其客观依据、事实支撑,是基于实际的理性判断。
陈金龙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意味着新使命、新机遇。每个时代都有其时代使命,也有其时代机遇。依据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的界定,这是进行伟大斗争、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的时代,是中国从世界边缘走向世界中心、引领国际社会潮流、为人类文明发展做出更大贡献的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并不意味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基本国情、最大实际的改变,而是彰显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新特征。新时代为中华民族的复兴、中国人民的幸福和中国共产党的建设、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为世界的和平发展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带来了新的机遇,担负新时代使命的过程也是把握机遇的过程。新时代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了难得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