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探索智能时代的社会变革及人类劳动方式的转变,5月10日晚,我院师生线上参与了由本院主办的“唯实大讲坛”第3讲:智能系统的劳动及其社会后果。本次讲座由上海大学伟长学者特聘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博士生导师孙伟平主讲,由我院院长陈金龙教授主持,院学术委员会主任涂良川教授担任点评人,共计200余人参与本次线上讲坛。
讲座伊始,陈金龙教授为我们介绍了孙伟平教授的研究领域及丰厚的学术成果。接着,孙伟平教授围绕“智能系统的劳动及其社会后果”这一主题,从“智能系统的劳动与劳动优势”“谁才是合格的劳动者”“社会排斥与劳动权”“教育变革、人才培养”四个部分展开讲授。
首先,孙伟平教授讲述了智能社会的背景:以智能机器人为代表的智能系统的“认知”水平日益提高,自主性和自主等级日益增强,正在尝试开展越来越复杂、越来越多样化的活动。虽然人工智能是否具有“意识”或“思维”、人工智能是否可能通过“图灵测试”等问题在社会各界仍存在广泛的争议,但毋庸置疑,智能系统是一种特殊的、经过了实质性“升级”的复杂机器,它正“进化”得越来越“聪明”,越来越具有“类人智能”和自主性,正在获得越来越强大的“劳动能力”,大规模走进经济和社会各领域,替代人类承担越来越多的劳动任务和劳动职责。
其次,为了生动说明智能系统的进步,孙伟平教授举了AI机器人“九歌”写诗作词的例子,让同学们深刻感受到智能系统的巨大发展。智能系统的进步也引发了人们对于智能系统和劳动者关系的深刻思考。与不断创新的智能系统相比,普通劳动者在劳动技能、劳动态度、劳动状态、劳动纪律等方面日益处于劣势。并且由于智能系统与人的“物种进化”、“劳动能力提升”遵循完全不同的法则,更为普通劳动者带来严峻的考验,甚至带来技术性失业潮。
最后,孙伟平教授指出智能社会的合理建构必须通过政治解放和社会革命,破除“资本的逻辑”和“技术的逻辑”及其联盟,保障全体人民拥有平等的劳动机会和劳动权利,在普遍减少必要劳动时间的基础上增加自由时间,从而为包括“数字穷人”在内的全体人民的劳动解放和自由全面发展创造条件。第一,要立足占人口绝大多数的普通劳动者的立场和智能科技发展的“可能性”,审慎地、具有前瞻性地确立人工智能发展、应用的价值原则。第二,针对“智能技术范式”和智能社会的新特点,完善社会顶层设计,重塑社会治理体系,为人的劳动解放、自由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第三,确立全民终身学习、持续提升的理念,基于人机交互技术等智能科技的发展,为广大劳动者持续“增智”“赋能”,培育拥有智能社会装备、具有智能社会特质的新型劳动者,建设和谐的人机关系和新型的人机文明。
涂良川教授认为,本次讲座能直面劳动问智能,以劳动作为切口进入到对智能本质的追问,并指出孙伟平教授的研究取得了学理性的突破,不仅综合考量了劳动能力、劳动状态、劳动法则等方面,还将技术性纳入了思想性的思考,提出了社会排斥的重要概念,体现出学术研究的前沿性与深刻性。
孙伟平教授以对智能系统及其社会后果的深入研究,为同学们揭示了智能系统、智能社会的巨大进步,指出维护人的劳动权利和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关键,令广大师生受益匪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