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提升马克思主义学院师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5月17日晚,我院师生线上参与了由我院主办的“唯实大讲坛”第4讲:重视马克思主义社会哲学和社会理论研究。本次讲坛由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胡大平教授主讲,由我院院长陈金龙教授主持,院学术委员会主任涂良川教授担任点评人,共计140余人参与本次线上讲坛。
讲坛开始,陈金龙教授为大家介绍了胡大平教授的研究领域及丰厚的学术成果。接着,胡大平教授在介绍了本次讲坛主题“重视马克思主义社会哲学和社会理论研究”的缘起与重要性之后,从“作为社会理论的马克思主义构成及其核心假设”“社会批判理论及其对社会历史研究前提和方法论的拓展”“社会理论的当代议题”和“基于马克思主义社会理论的当代案例研究”四个方面展开阐述。
首先,胡大平教授从两个大方面、三个层次清晰地阐述了选择本讲坛主题的原因及其重要性。一般意义上,在人类思想史发展进程中,关于“社会是什么”的探讨是加深理解现代社会的基础性问题,但在实证研究的影响下,很多时候人们只关注结论不关注方法,所以认真重视社会哲学问题,从基本假设和方法论角度研究马克思主义相关思想尤为重要;从特殊性上看,自卢卡奇以来,西方马克思主义主要承续了社会批判维度来推进社会理论及其现代性批判,而随着西马发展过程中结构性的不断转型,各种新维度也由此诞生。当前西马领域呈现出了百花齐放的局面,在此情况下,社会哲学和社会理论研究本身构成了理解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一把钥匙,需要得到相应的重视。最后,与时俱进是理论保持科学性、战斗性的基本要求,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要从全球角度把握多维度之“变”,更要求我们重视马克思主义社会哲学和社会理论研究。
其次,胡大平教授提出,从社会历史研究对象视角看,社会哲学与社会理论构成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成分。他认为对任何特定社会政治经济的认识必须在广义认识的基础之上,并提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构成恰如一种范式,正好对应了今天人文科学一般研究“方法论理论模型”“实证分析”及“对策”三个层次;他还从结构与历史研究之争入手,以《资本论》阅读为例,分享了自己的读书方法,同时简要介绍了马克思的社会结构和社会过程理论。
接着,针对当前的社会研究,胡大平教授为大家梳理了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新视角和新方法形成发展的大致历程。他从社会批判理论的起源、发展、衰落与重生三个层面进行了讲解,梳理了卢卡奇对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解,介绍了法兰克福学派从启蒙辩证法到马尔库塞文明辩证法,简述了阿多诺的否定辩证法的哲学纲领,最后介绍了哈贝马斯、吉登斯及鲍曼的相关理论思想。
再次,胡大平教授对社会理论的当代议题进行了讲授,他指出理论的发展一方面基于其理论逻辑自身要求,更重要的另一方面则是要回应问题。当前,随着物质文明整体上的不断提升,精神文明方面的缺失带来了许多价值问题,胡大平教授以利奥塔的相关思想为例,阐明文明必须建立在象征理论之上,现代的生产方式带来了功利理性对象征理性的驱逐,必然会带来更多的文明问题;同时,他以维利里奥的环境相对论与批判政治学相关思想为例,以其对速度暴政和速度虚无主义的批判引入了“社会理论将往何处去”的问题,强调社会理论应回应人与人的关系建构在历史的变化中给人类自由自觉发展所提供的更复杂和更深层的问题。
最后,胡大平教授以科技伦理为例,讲授了其基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技伦理问题的认识。在区分机器本身与机器运用的基础上,不同的社会结构中,科学技术有不同的社会后果。
涂良川教授认为本次讲座展示了胡大平教授以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方式去思考问题的一种探索与坚守,具有独特的个人特色与理论基础,做到了“线索清、内容深、观点明、论证实”,并指出此次讲座不仅开阔了学生们的理论视野,同时也为同学们树立了学术标杆,强调在日常学习中,同学们也要做到:“读文本要读出问题,表观点要表出现实,论思想要论处根本,谈问题要谈出判断”。
陈金龙教授表示,在此次讲座中,胡大平教授在分享他个人思考成果的同时,也向同学们提供了如何阅读的方法。他指出,要在阅读中加强对问题的理解,在阅读中加强对现实的洞察与把握。